大汉漕运, 曾从我村流过

2017-06-23 23:16:14 作者:法制与社会周刊 107
阳春三月,灞河两岸柳絮随风飘荡,如片片白雪,从人们脸上身上滑过。踏青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散漫地,在长满青草的河床上,顺着湾湾曲曲的小路,悠闲地行走着。人们的脚下就是曾经的汉代古运粮河穿过灞河的地方。 在现在西安东北方向,浐灞河西岸,现在有个村庄
 阳春三月,灞河两岸柳絮随风飘荡,如片片白雪,从人们脸上身上滑过。踏青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散漫地,在长满青草的河床上,顺着湾湾曲曲的小路,悠闲地行走着。人们的脚下就是曾经的汉代古“运粮河”穿过灞河的地方。
  
  在现在西安东北方向,浐灞河西岸,现在有个村庄叫袁雒村,它由雒家、袁家、河道3个自然村组成。这个村现在就建在古河道的河道中心线上。西汉王朝初年,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匈奴,在今山西大同白登山被围,史称“白登之围”,为脱身,订下屈辱盟约,匈奴贪心不足,屡屡犯境屠城。到了武帝刘彻时,忍无可忍,一改前朝所定的“无为之治”政策,准备对匈奴用兵,从战备上急需大量的中原粮食,需开凿一条运河,来替代渭河的运输。就这样,便有了“大汉漕运”。西起古长安斗门镇的昆明湖,从古汉城南门绕过,经城的东南角至现在的古汉城东北角河止西村,注入运河,并在此建有码头。东边的现在的红旗厂、联合村,在汉代是个自然湖泊,现在的沟上村,就建在古河道的南岸,村名也是由此而来。河心位置就在现在的北三环南侧,从袁雒村和谭家街办的下水腰村之间,横穿灞河,向东延伸到河南省的函谷关,全长100多公里。
  
  古河道20多米宽,河岸两边是纤夫拉船的小道.神奇之处是岸基到河水近乎九十度直角,河水3米深,在当时没有水泥,不用石头的情况下,这河岸又是怎么建造成的呢?
  
  1999年秋,因为灞河长年取沙,河床下降五、六米,再遇上一场大水,古河道的岸基和沉厢被冲刷出来。当时我有机会和考古专家接触,从他们口中了解到,因为渭河水道不稳定,每年运抵汉城的物资寥寥无几,一船货物从河南装上,运抵长安需一年时间,所以急需一条高速运输线以解长安对匈奴用兵之急。汉武帝刘彻,召集满朝文武,想办法、出计谋,准备挖一条人工运河。可是因为岸基不好处理,需要十几年才能建成。朝堂之上争论不休,一位名叫徐伯的水利专家,怀抱一捆芦苇、垂柳的枝子,对汉武帝说,用这些东西,给我3年时间,为朝廷修好这条运河。
  
  徐伯首先用他实践和理论,说服了汉武帝和满朝文武。在选好的一块离河很近的很平整的地方,用几十人抬起卷成的直径一米、长几十米的大泥磙子(下面铺上麻绳,编成小方格,铺上垂柳条、芦苇,再铺上瓦砾、小石头、土的混合物,汉代把这东西叫“埽(sao)”。),抬至河边,用绳索慢慢放下后,再用几米长的木桩,把埽体钉在河基边上,一条坚固的河堤就建成了。运河到函谷关要经过从秦岭北坡流下的几十条河流,他们用2×2米的大柏木箱,放入水中,里面放满石头,叫做沉箱,来阻断河流。按人的意愿改变流向,顺势排走河里的泥沙,防止积满人工河道。古人称为“横掘工程”,在当时的汉代这应该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宏大的工程,也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。
  
  运河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开工,经现在的河止西村、沟上村、袁雒村、穿过灞河、经新筑镇、临潼,新丰镇、渭南市、华县、华阴,到函谷关,三年后建成。在现在的北辰村驻有一镇兵马,指挥部就设在现在的北辰村,村北一直到渭河都是湿地、沼泽,荒无人烟。这一镇兵马,主管运河事务,相当于现在的团部,运河沿线设有营部、连部,后来人们叫转音了,到现在就叫成北辰了。
  
  这条河建成后,史学家称之为“大汉漕运”,这也是“元光决策”的一部分,使过去从渭河运来的粮食几十万石,一下增加到几百万石。从渭河运抵长安需一年,运河修好后,缩短为三个月。江南丝绸、中原的粮食源源不断运抵长安,为汉武帝击败匃奴,西征大宛国做出了巨大贡献,也为丝绸之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这条运河,也是唐朝在长安建都的重要原因之一,同时也揭开了关中河流在航运中的辉煌历史,才有了在汉唐时期,万斛之舟行若风的盛况,直到南唐以后,这条运河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,淹没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。
  
  (张江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