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姚法院执行一线,“老中青”组成的执行“铁三角”,并非简单的年龄划分,而是三股各有专攻的为民力量。他们或用乡土话拉近距离,或靠细心活化解矛盾,或以新点子打破常规,虽风格不同,却都怀着司法为民的初心,在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中,让公平正义满含温度。
“老”字号刘勇:乡土话解纠纷
作为“铁三角”里的“老”字号,57岁的刘勇已扎根执行岗位13年。他最懂乡土人情,“唠家常式调解”是招牌,常把“农村老话”挂在嘴边,总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解开当事人的心结。
一次处理老何与老方的借贷纠纷,他没一上来就谈案情,反倒在老方家晒稻谷的院坝里坐下,接过搪瓷杯先问:“今年谷子收成咋样?雨水多没烂地里吧?”等两人卸了防备,他才笑着说:“农村老话讲‘抬头不见低头见’,你们往年农忙还互相帮衬,为钱闹僵多不值!”随后掏出纸笔算细账,帮老方定了“每月还五百、半年结清”的方案,也劝老何宽限利息。最终这起执行案件就在满是烟火气的院坝里顺利化解。
“中”流砥柱王勇:细心活暖民心
51岁的王勇是“铁三角”的“中”流砥柱,他既有把控细节的“较真劲”,又有统筹协调的“好本事”,总能把每一件执行事办得周全暖心。
杨家兄弟因一堵墙反目,哥哥拒拆围墙,弟弟申请执行。王勇接案后先扎到现场,一眼就揪出“围墙挡路”的关键问题。他没急着强制执行,先拉着兄弟俩坐下谈心,可积怨太深难调和,便立刻转思路:一边制定详细的强制拆除方案,一边邀请检察院、镇干部、人大代表全程监督,确保每一步都公开透亮。
拆墙当天更见细心:他先安排人把杨乙院里乱窜的鸡赶进圈、晾晒的粮食收整齐,生怕损坏被执行人的财物;拆完见现场狼藉,又顶着秋雨,领着人用旧砖砌起临时院墙、装回大门,还特意加了防雨防护。等阳光破云而出,兄弟俩的路通了,心里的疙瘩也跟着解了——王勇用一场“有温度的执行”,给纠纷画了个暖乎乎的句号。
“青”春力量郭乘羽:新点子破难题
26岁的郭乘羽是“铁三角”里的“青”春力量,作为刚入职的执行“新兵”,他没有传统工作的路径依赖,总能用创新思路打破僵局,让执行效率提上来、群众损失降下去。
处理两起财产处置案时,他没走“司法拍卖”的老路,发现当事人更懂财产价值和流通渠道,便大胆提议让当事人自主处置。这想法虽冒险——法院要少些“主导权”,多些监督协调活儿,但他没打退堂鼓:主动搭起沟通桥,协商定好时间、价格、付款方式,还全程跟踪监督。最后案子周期缩短近半,财产变现价还高于预估,帮当事人减少了损失,让“创新”成了执行的“加速器”。
从院坝里的家常话,到拆墙时的细心活,再到财产处置的新点子,大姚法院的“老中青”执行队伍,用各自的拿手本领搭起了为民服务的桥梁。他们不分年龄、各展所长,把每一起执行案件都办成了群众满意的“暖心案”。他们用专业与热忱证明:护公正不止一种方式,为民服务永远有“新招式”,而不变的,是那颗贴近群众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