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(通讯员:梁晨 )耀州区检察院植根药王故里文化沃土,将孙思邈“调和致中”“治未病”等中医理念创造性运用于“双进”工作,在化解社会矛盾、强化法律监督、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。
一、 下沉网络“望闻问切”,以“调和之法”化解社会矛盾纠纷
化身社会矛盾的“把脉人”,运用中医“调和”理念,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,力求药到病除、案结事了人和。
“联合会诊”解纷争,实现“标本兼治”。 依托综治平台,整合司法、行政、人民调解等多方力量,对矛盾纠纷进行“联合会诊”。在办理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时,面对被害人无人抚养的现实困境,联合妇联、民政局、团区委共同“切脉”,制定了专属救助计划,最终为被害人找到了爱心家庭,开启新的生活学习。“双进”工作开展以来,通过此类模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起,调解成功率达95%以上。
“活血化瘀”疏心结,防止“小病变大病”。 注重矛盾化解后的“康复”回访,确保社会关系修复。在办理一起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时,发现双方积怨较深,简单处理难免留下隐患。为妥善处理案件,承办人在引导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、积极赔偿、真诚悔过的基础上,对被害人启动司法救助,促成双方和解。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,将不起诉听证会开到了村委会,双方在“上门听证”现场村民的见证下握手言和。对这种“活血化瘀”式的关怀,有效避免了“小摩擦”演变为“大仇恨”。“双进”工作开展以来,已对15起案件当事人进行了回访帮教,无一例矛盾反复。
二、 线上联通“通经活络”,以“畅通之策”广辟监督线索来源
打通覆盖全区的信息网络“毛细血管”,确保线索传递高效、监督反应灵敏。
搭建“数字经络”,线索收集“一键直达”。 接通覆盖全区11个镇(街道)、129个村(社区)的综治线上服务平台,综治网格员同时成为“检察信息员”,可通过手机即时上报线索。去年,一名信息员反映社区直饮水机无人监管存在卫生隐患,该院通过公益诉讼推动职能部门在全区开展专项整治,让老百姓喝上了“放心水”。该系统运行以来,已接收各类有效监督线索 100余条,成案率提升40%。
数据“智慧研判”,精准锁定“病灶隐患”。 对线上线下收集的海量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,敏锐发现监督规律。通过分析,发现一段时间内涉及农民工劳资纠纷的线索较为集中,遂立即开展“根治欠薪”小专项监督活动,通过支持起诉、督促履职等方式,为18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40余万元,实现了从“被动接收”到“主动发现”的转变,提升了监督的预见性和精准度。
三、 社会治理“防未病”,以“固本之方”促进社会长治久安
践行“上医治未病之病”理念,将检察职能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,通过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筑牢源头防范的坚固屏障。
“预警提示”防患于未然。 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、倾向性问题,及时发出检察建议,提示防范风险。在办理多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后,发现辖区内部分老年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,遂向金融主管部门发出风险预警,并联合开展“守护养老钱”普法宣传,有效增强了群众的“免疫力”,此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0%。
“检察建议”强基以固本。注重通过个案办理推动行业整治和区域治理。在办理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白酒案件时,深入剖析监管漏洞,向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,推动开展城乡结合部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,从根本上挤压了假冒伪类商品的生存空间,实现了“办理一案、治理一片”的效果。近三年来,共发出此类检察建议17份,回复采纳率达100%,有效促进了相关领域的规范管理。
展望未来,耀州区检察院将持续推进孙思邈中医文化在“双进”工作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丰富践行“枫桥经验”的基层检察实践,为辖区的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司法保障。